用戶不需要,再辛苦也是浪費
當你失敗之后,首先要反省自己,問題出在哪里?很多公司平時都是在思考解決方案怎么樣,產品怎么樣,開會,實施,這樣問題固然重要,但是太多的精力放在動手上,而不是看路上。項目需要進展,然后如果這個進展用戶不需要,沒有任何意義。
我們做今夜酒店特價,覺得用戶有10個酒店可以選擇就OK,我們認為用戶能夠接受預付酒店房費,我們推斷酒店會為了傾銷多余的空房,但是我們的辛苦有用嗎?每天只有20單,這才是真正的浪費。
怎么避免這種浪費?請教專家沒用,用戶調研也沒用,用戶的反饋有局限。只有深度理解用戶才可能有用,但是大部分公司做事既不科學,也不嚴謹。
我們應該怎么做?
1、在動手之前,默認計劃不靠譜,這樣就不會按照計劃中的150人提前預備好大辦公室。要當我們不順的時候,每一萬塊都會很緊張,在順利的時候,融資三五萬都可以到。我們制造的環(huán)境應該是穩(wěn)定的環(huán)境,盡量把風險對沖掉。有點像期貨,買一個對沖風險。
2、用“投機取巧,偷雞摸狗”的方式來進行。我們如果簽約酒店,但是你一家一家談,兩個月肯定會過去了。我需要簽約嗎?我把淘寶所有的酒店放在這里賣就可以,反正一天才16單,我賠得起。一開始,直接把淘寶信息掛上去,比如說淘寶2000千酒店,我直接拷貝過來,用戶在這里下單,如果談得很順,我賣550,淘寶500,還是有很多人買我的,說明我的路走對了,這些酒店就好談了。
我需要做APP嗎?不用,電話預定,微博預定,微信預定,人工處理都可以做。用戶能不能接受預付,我覺得可以。我需要對接支付寶和銀聯(lián)嗎?我放個支付按紐在圖標里面,點的人多了,我就去對象連接。
老故事講完了,講講新故事:用1500塊錢找證據(jù)
第一個是芭比太太,把小針扎到皮下,然后把皮下燙了一下,整個臉膠原蛋白就重組,臉就變小。這個事情可以怎么做,如果你同學有一個美容項目,做一次年輕5歲,在互聯(lián)網怎么做?
從用戶產生美容的想法,到下次美容的所有環(huán)節(jié)貼小紙條,有些環(huán)節(jié)把美容環(huán)節(jié)拆成一百步,每一步讓大家開始比拼,每一步去想,這一步想到什么,看到什么,這一多紙貼,把整個用戶接觸點列出來,在接觸點用戶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再列出來,同樣是求數(shù)量不求質量,這樣搞完就是一天的時間,基本上會產生大量不靠譜的點子。
出來一百個點子怎么辦?每個人都可以提項目,1500塊錢以內的事情可以做的,直接可以做。超過1500怎么辦?大老板批。所有的事情都先實驗。如果我們做一個項目怎么做?由產品經理提出一個想法,然后由評審委員會決定先作哪一個,再做哪一個。再是做個后臺管理系統(tǒng)。
整件是事情就會發(fā)現(xiàn)一千塊可以搞定。最基礎是這個事情有人用,我們給用戶說,你拍攝我們酒店照片,我們給你沖50塊的話費。我覺得當時推測這個功能要有5%的人愿意參與,最終用戶都覺得很好玩,這個1500塊就可以搞定。1500給自己找了一些證據(jù),如果這些證據(jù)不夠,再花1500塊再給一個證據(jù)。
美容的這個可能1500塊沒辦法搞定,但是所有的服務都可以1500塊可以去測一下?,F(xiàn)在大量強調創(chuàng)意,但是當中多一個設計的過程,把每一個創(chuàng)意變小,變到1500塊甚至500就可以解決。你花一點小錢的能力都沒有,怎么能夠做到10萬甚至100萬。
一個例子是蝸牛邦,這個網站才剛剛上,所以做的不好?;ヂ?lián)網可以優(yōu)化的空間有限,我們需要考慮實體經濟怎么優(yōu)化,實體不好測啊,互聯(lián)網可以調理測試,實體怎么測?還是可以的。
比如說普吉島公共交通非常差,我們可以建一個公共交通,大家思考做一個系統(tǒng)應該做什么?我是不是考慮車的問題,賣票的問題,談傭金,設計路線,做營銷,這些事情做下來,幾個月下來,可能什么都做不了。
現(xiàn)在有個做法,不要想那么多,我只是想怎么樣發(fā)生,發(fā)生完之后在這個過程改一點東西。讓他自然生長出來,不是計劃出來。第一步不要交通圖,營銷也不要做,哪一家酒店的跟我們關系好,只跟酒店講,我們給他們提供客人,也不要錢,我們看多少人上車,數(shù)一下人,第一周只做這些事情。下一周可以發(fā)一些小冊子,再下周的時候多加一點事情,慢慢整個事情就自然生長起來。
普吉島有很多不安全因素,我可以做一個24小時的電話,解決你的安全問題,我需要有一個接線員,排班機制。我們第一步解決有沒有需求的問題,然后再思考怎么去做好。
最后一個例子是關于O2O,這個案例不是我操作的。比如說做高大上零售平臺,我們會調研,搭一個平臺,做一個APP,養(yǎng)一個運營的團隊,思考問題的時候是不是這樣想。項目有兩個階段,第一個是探索,第二階段復制。
我們看一下這個項目怎么做的,這個項目開始了18天:
第一天開了微信號告知所有公司同事;
第二天提供代買菜服務,下午2點前下單,6點前先幫他買回來;
第四天是提供代買水果服務,12點前下單,下午2點提供餐后水果;
第五是買菜服務規(guī)則調整為1點前,強調下單格式;
第八天是增加午餐和下午茶;
第九天是是測試效果,送酸奶;
第十天是道歉加感謝,增加早飯品類;
第十一天是根據(jù)用戶反饋擴大S KU;
第十二天是問卷,了解用戶最舍不得的品類;
第十五天是測試轉移運營加測試用戶對服務付費意愿。
他們嘗試了三個點的轉移方向:
一個是用戶可不可以轉移,
一個是運營轉移,比如幫買菜的事情讓阿姨做,
第三是供應鏈可以不可以轉移,我們不從商超買東西。
他們就考慮了第二個轉移,打造兩個阿姨,可以制定哪一個阿姨來買,阿姨收5塊的買菜費,我們測試轉移,以及用戶對這件事情是不是需求。
第十六天說增加“阿姨說”,阿姨說最近什么菜不錯,最近吃不上火,測試阿姨推薦;
第十七天增加可樂和紙巾,我們能不能自己備貨,我們測試囤貨的事情;
第十八天轉移目標,測試抓新方式。抓新的客戶,這180個人,什么時候哪一個人在這個平臺買過東西了,這個項目就結束了。
比如說宅男都沒有買過東西,我們是測試一下什么東西他才會買,用什么樣的手段來解決他的問題。我們一個一個聊,什么情況下用非用戶轉變成用戶,這些經驗可以復制,這些事情才發(fā)生了18天而已,下一周他們就會抓新的東西,這些90后特別好玩,他們也沒有什么成本,測試的效果也沒有負擔,但是如果測試效果成功了,這個項目就 可以了。我們是不是大部分時間方向是不是有錯誤。
今天大部分講的是自己的例子,和自己看到的例子。我很贊同精益創(chuàng)業(yè)這本書說的,在我們不知道用戶需求的時候,也完全不確定自己解決方案靠譜的時候,是沒有辦法定義靠質量的。總體來說,每個人面對新的事情的時候,把自己想的傻一點,把事情小一點,謹慎一點,走一步是一步,要摸索,要探險,這些事情遠遠比跑的快更加。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