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作者|徐明輝編輯|六耳來源|創(chuàng)頭條
近日,一張寫著“華為技術有限公司”的工資條,讓不少寒冬里的打工人“破防”了。
工資條上,職稱為“高工”的華為員工,月基本工資在5萬塊左右,累加績效后實發(fā)工資超10萬塊,部分“高工”的月薪更是達到20個W。
年薪輕松過百萬,雷軍看了要沉默,強哥看了都emo。
正當網友情到深處怒送熱搜時,知情人士出來打假了:這個工資條漏洞百出!
“首先,華為不會給員工發(fā)工資條;其次,華為數據中心能源軍團對應的實體公司是華為數字能源公司;最后,華為公司并無‘高工’這一職稱......”
總結一下:除了金額,全是漏洞。
創(chuàng)小妹求助Robin李,百度百科給出答案:高工,一般指高級工程師。
華為無高工,但有牛B的“攻城獅”呀。不少從華為走出來的“高工”,已經在中國資本江湖耕得一畝三分地。
華為“高工”刷屏的同一天,一個叫李一男的70后老男孩在汽車圈風光露了個臉。
李一男帶著他的最新創(chuàng)業(yè)項目——牛創(chuàng)新能源亮相,并發(fā)布“NIUTRON”品牌,中文名“自游家”,正式進軍新能源汽車領域。
造車江湖再添一李,“造車三傻”之后再出新男團“造車三李”。車圈故事的更新比新車上市頻繁得多。
“我不缺錢”李一男,更不缺金飛口中的傳奇故事。
?李一男曾在華為做過工程師。若不是當年和老東家不歡而散,華為如今的話事人,李一男怕是要占有一席之位。
1985年,位于武漢的華中科技大學(原華中工學院)效仿合肥中科大,開設了首屆少年班。華工的領導對少年班極為重視,從他們的豪華“裝備”就能看出來:每兩人一間寢室,有專門的洗衣機,還有單獨的圖書室。
不過,進入少年班的標準也很“硬”:IQ 130左右,也就比蓋茨少30。
15歲的李一男,正是這樣的“天選之子”。
大家都知道,任老板對天才少年尤其鐘情,不僅成立了“天才少年”計劃,還屢屢因為高薪挖天才上熱搜。
李一男碩士一畢業(yè)就進了華為。當時,華為的交換機項目遇到瓶頸。坊間傳言,正是李一男提出把光纖的多個模塊聯(lián)合在一起試試看,C&C08交換機項目才得以順利推進。
因為腦子靈光,李一男步步高升。
半個月當上主任工程師;半年升任副總經理;兩年后被提拔為華為總工程師;四年后又坐上了華為副總裁的位置......那一年,他才27歲。
和李一男同年進入華為的,還有一個叫鄭樹生的浙江衢州人。鄭樹生比李一男大4歲,也參與了C&C08交換機項目。
但浙大博士終究沒能閃耀過少年班天才,直到千禧年的到來。
人說三十而立,人們多會在三十歲前后確定自己的目標與發(fā)展方向。
李一男也不例外。2000年,以內部創(chuàng)業(yè)形式,30歲的李一男拿著從華為股權結算和分紅的1000多萬元,赴北京創(chuàng)辦港灣網絡,成為華為企業(yè)網產品的高級分銷商。
放在眼皮子底下,那是開疆拓土的將軍;可有了封地,那就是藩王了。
2001年,港灣網絡推出路由器、交換機等產品,代理商變“友商”,“華為太子”搶起了華為的地盤。加上有華平創(chuàng)投、龍科創(chuàng)投等提供“軍餉”,李一男只用了三年時間就把港灣的銷售收入從1.5億元做到了10億元。
2003年末,港灣網絡宣布與鈞天科技合并,意圖進入華為“腹地”光傳輸市場。巧了,鈞天科技創(chuàng)始人黃耀旭也是華為出來的,是當年華為傳輸業(yè)務部總監(jiān),李一男的前鋒。
眼瞅著兩大方面軍勝利會師,氣得任老板直喊“乖乖”。
可糟心事遠不止太子要反。老美那里,因為知識產權問題,華為還在與思科打官司。
與李一男并肩作戰(zhàn)過的鄭樹生,成了破局的關鍵。
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
思科在美國有個死對頭——3Com公司。任正非一邊在美國聘請律師應訴,一邊著手結盟3Com。
就在港灣網絡宣布與鈞天科技合并前后,華為與3Com聯(lián)姻成立華為3Com(后更名“華三”,簡稱H3C),鄭樹生擔任總裁兼首席運營官。
華三的業(yè)務很簡單:港灣有的,華三有;港灣沒有的,華三還有。
因為背靠大樹,又有技術加持,鄭樹生只用了6年時間就把銷售額從6億元做到了100億元。
與此同時,在3Com的幫助下,2004年思科與華為達成和解。同年,港灣網絡開始遭遇市場多維度圍獵。
結果大家都知道了。2006年6月,華為以17億元收購港灣網絡。李一男遵守“至少要在華為持續(xù)工作兩年”的協(xié)議,在任正非眼皮子底下又熬了兩年。
如果鄭樹生混跡網絡,彼時恐怕要自嘲一句“小丑竟是我自己”。
因為業(yè)務重疊,半年后華三成了3Com的全資子公司。剛過完40歲生日的鄭樹生,也一并成了別人家的打工人。
所謂四十不惑。一個人經歷了許多,便不會輕易被表象所迷惑。
在華三工作幾年后,鄭樹生與華為分道揚鑣。如今他是網絡安全公司迪普科技(300768.SZ)的董事長,早已實現(xiàn)財富自由。
華為內部,最早一批自立山頭的工程師們,來自華為電氣。
千禧年后互聯(lián)網泡沫隨之襲來。為緩解現(xiàn)金流壓力,華為開始裁員、賣資產。童永勝負責為華為子公司“安圣電氣”尋找買家。
說來也巧,鄭樹生是浙大博士畢業(yè)后加入的華為,童永勝也是從浙江大學出來的博士后。當時簽約華為辦理落戶事宜時,深圳人事局的工作人員還感嘆,“你是第一個落戶深圳工作的博士后!”
在華為,大家習慣稱童永勝為“童博”。安圣電氣就是在童博的帶領下,從幾十人的小部隊逐漸擴編成上百人的技術大軍。
2001年,安圣電氣7.5億美元賣身美國公司艾默生。一夜之間,童永勝和安圣電氣的其他工程師們,成了“前朝重臣”。
大伙兒多少有些心灰意冷。
老部下張志外出創(chuàng)業(yè)不順,找童永勝取經,沒曾想請一個新BOSS。2005年,童永勝加盟麥格米特(002851.SZ)。有沒有后來“三讓董事長”的故事不得而知,反正麥格米特大股東兼董事長皆為童永勝。
安圣電氣變頻器產品線總監(jiān)朱興明,拉來10多個同事,創(chuàng)辦匯川技術(300124.SZ);朱的直屬上司邱文淵也學著朱興明自立山頭,從艾默生帶走一批變頻器研發(fā)骨干,創(chuàng)立了藍海華騰(300484.SZ)。
幾年后老同事們再碰頭,又是另一番景象。
就像當初的李一男和任正非,童永勝、朱興明、邱文淵成了中國工控產業(yè)變頻器細分賽道的競爭對手。
商場如戰(zhàn)場,即便親如父子,情如夫妻,也難免內斗反目。
華為和中興是中國通訊領域一對“同行冤家”,盡管也不乏惺惺相惜的故事。坊間傳言,一些華為人曾給中興起了個雅號——26,諧音“二流”。
不過,有一家公司卻由這兩家的老員工合伙創(chuàng)建。
得益于李一男在C&C08交換機項目上的突破,華為交換機產品在國際上口碑不錯。1998年,任正非加大了高校招聘力度,從中國科技大學畢業(yè)的何朝曦,成為華為第10000號員工。同年進入華為的,還有何朝曦的中科大校友熊武。
他們倆有個好朋友馮毅,也是中科大的。同一年,馮毅去了中興。
2000年,在華為鼓勵內部創(chuàng)業(yè)前夕,何朝曦已經迫不及待想要下海創(chuàng)業(yè)。他拉上熊武、馮毅一起辭職,三人合伙創(chuàng)辦了深信服(300454.SZ)。
剛開始,深信服基本沒活兒接,主要靠華為、中興“救濟”,干些外包工作。后來,深信服做起VPN,逐漸形成三大業(yè)務線,如今已是市值 800多億的網絡安全小巨頭。
湯昌茂就沒那么幸運了。
本想借華為鼓勵內部創(chuàng)業(yè)的契機搞一番事業(yè),卻遇上了李一男搶生意事件。
湯昌茂也是1998年加入華為的。當時,華為產品在進入海外市場時碰到電磁兼容(EMC)認證的技術壁壘,華為從各產品線、技術部門抽調技術精英組建EMC特別工作小組,湯昌茂作為CAD研究部的唯一代表,負責設計印制電路板(PCB)。
2001年,湯昌茂萌生了創(chuàng)業(yè)的念頭,并向上級領導遞交了內部創(chuàng)業(yè)申請。然而,因為華為內部創(chuàng)業(yè)政策調整,湯昌茂的申請很快就被否了。
除湯昌茂外,一博科技另外6位創(chuàng)始人,同樣有華為工程師背景。
值得一提的是,招股書寫到,目前國內與一博科技從事類似業(yè)務的主要有興森科技、金百澤和邁威科技。其中,邁威科技主要收入來源于華為及其子公司。
而一博科技的客戶里,并不包括華為。
對于大廠來說,老板很難兼顧每個員工。但對于李一男,任正非的感情是不一樣的。
任正非曾經稱李一男是“紅孩兒”。關于李一男的報道,媒體多會冠以“華為太子”“任正非干兒子”的稱號。
奈何李一男也是一心想單飛。
2008年,李一男“合約”期滿,先后被百度、無限訊奇、金沙江創(chuàng)投招攬。
三年時間來去匆匆,這要是讓《非你莫屬》的老板們評價,不是思想有問題,就是一男人不行。
好在李一男沒準備求職,他只想自己當老板。
沒有人統(tǒng)計過華為出來的創(chuàng)業(yè)者有多少。然而,“華為系”創(chuàng)業(yè)者儼然已經成長為中國資本市場的“隱形大軍”。
“深圳科技園,隨便一家小公司的創(chuàng)業(yè)團隊里就有可能找到華為人。”華創(chuàng)俱樂部會長許炳曾對外表示。
他們代表了不同的“派系”。有以李一男、鄭樹生為代表的交換機系;以童永勝、朱興明、邱文淵為代表的華為電氣系;以何朝曦、熊武為代表的軟件系;也有以顧慶偉為代表的財務系創(chuàng)業(yè)者......
今年12月中旬,《時代周刊》公布了2021年度風云人物,特斯拉CEO埃隆·馬斯克入選。在《時代周刊》中,馬斯克被描述為“天才”。
關于馬斯克的智商,有人說150,也有人說190,總歸是很高。普通人還在想怎么割地球上的韭菜,馬斯克的格局已經提升到外太空了。
馬天才影響了不少中國企業(yè)家,也包括李一男。
七年前,馬斯克打飛的來到中國,把Model S的車鑰匙交到中國首批車主手上。之后沒多久,李想、李斌、何小鵬等接連入局新能源汽車。
李一男也想造車,可惜那會兒沒有30億美金。
四輪車不行先造兩輪車。2015年4月,李一男二次創(chuàng)業(yè),成立小牛電動(NIU.NASDAQ)。
就像把互聯(lián)網基因帶到汽車圈的造車新勢力,小牛電動走的是高科技路線,玩的是生活方式。在雅閣、愛瑪等巨頭包圍下,李一男硬是帶著小牛闖出一片天。
不過,李一男的四輪夢也始終沒有熄滅。
對于我國新能源汽車史來說,2015年是不可忽略的一年。那一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量同比增長近4倍達37.9萬輛,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車產銷市場。
而那一年的股市,同樣令不少人印象深刻。
2015年發(fā)生了轟動一時的“徐翔案”。當年,A股市場因內幕交易被立案調查的有85起,居各類案件之首。
李一男的名字也出現(xiàn)在監(jiān)管名單中。
因為內幕交易,李一男失去兩年自由。2018年10月,小牛電動赴納斯達克上市,作為創(chuàng)始人的李一男沒有登臺敲鐘。
目送小牛電動上市后一個月,新能源汽車項目NIUTRON(中文名“自游家”)成立。不過,出獄后的李一男低調不少,直到今年12月15日,李一男才帶著他的自游家,正式宣布向新能源汽車發(fā)起進攻。
新能源汽車是塊大蛋糕,想吃的還有李一男的老東家。
華為2019年入局智能汽車,給自己設立了Tier 1(車廠一級供應商,為整車廠直接供應汽車零部件)的定位。
雖然老爺子多次強調“華為不造整車”,但在過往經驗來看,把話說死后往往會迎來自我批評。
十九年前,張利華曾呼吁華為盡快立項3G手機,后被任正非斥責“胡說八道”。結果不到一年,任正非就帶頭開展自我批評,并豪言拿出10個億做手機。
有一個細節(jié)是,任正非去年10月簽發(fā)的關于“華為不造整車”的內部信中,落款處寫了6個字:有效期為3年。
不出意外,幾年后,李一男還是會與自己的老東家“碰撞”。
屆時,擦出的是火花還是火苗,就不得而知了。
(完)
您也可以關注我們的官方微信公眾號(ID:ctoutiao),給您更多好看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