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這是2022年最讓人意外的“談婚論嫁”:一汽有可能成為滴滴大股東。
消息來自外媒的爆料:中國一汽集團有意收購滴滴股權,并且比例不低,之后再幫助滴滴赴港上市。
當然,彭博和路透等外媒爆料不一定每次都被證實,但至少可以證明一種邏輯或者趨勢——當前國內的互聯網企業(yè)或迎來又一個相對寬松的發(fā)展期,同時汽車與科技界的交融也將加速推進。
疫情延長的冬天結束之后,產業(yè)能迎來姍姍來遲的春天么?
“一汽配滴滴”
5月27日晚,彭博社爆出一條令人驚愕的重料:一汽集團考慮收購滴滴公司較大比例股權。旋即,路透社也刊發(fā)了類似消息。
文章很短,按照C次元整理核心信息點,有這么幾條。
1、一汽與滴滴高層接觸,并表達了有意向成為滴滴的大股東。
2、一汽入股滴滴,有利于幫滴滴推進港股上市。
3、目前處于早期談判階段,并未正式敲定,還存在變數。
4、除了一汽之外,首汽和其他一些大公司也對入股滴滴有興趣。
不過,一汽和滴滴方面目前都對外媒的爆料未予置評。C次元方面也第一時間詢問了滴滴有關人士,但對方表示官方暫時沒有可以回應的說法。因此,一汽具體打算持有滴滴多少股權,以及何時完成入股,都還不得而知。
一樁收購案的分析,要從買賣雙方各自的需求入手分析。
在滴滴方面,本次爆料中,據說一汽承諾可以幫助滴滴解決數據安全問題,為赴港上市鋪平道路。之前,由于滴滴涉嫌敏感數據泄漏給美國,在國內被主管部門采取了禁止新用戶注冊,禁APP下載等處罰措施,同時其在美股上市也被“剎?!?,旋即滴滴啟動紐交所退市,44億美元IPO計劃告吹,整個滴滴的市值迄今也跌去了700億美元。
既然國外上市計劃擱淺,“肉爛在鍋里”未嘗不是最可行的思路,故而港交所大量出行公司和新勢力當中,出現滴滴的身影,也就合乎情理。一旦一汽入主滴滴,那么后者將關聯到“國姓”血統,也更容易將敏感數據交給國家管控,的確更加容易在國內獲得在香港上市的批準。
對一汽來說,“共和國長子”必須在各個領域實現與資源匹配的成績。故而徐留平在2017年掛帥一汽,便掀起了史上最大力度改革——豪華品牌的紅旗,商用車的解放都取得了令人側目的成果。
在新四化的發(fā)展上,一汽自然也多次嘗試“努力向前奔”,譬如新能源領域不但為紅旗推出多款電動車,還收購了一部分拜騰資產,大有“打造屬于自己的新勢力”兆頭;智能化與未來出行方面,與長安東風聯合創(chuàng)立T3出行。
但必須說,T3出行迄今在共享租賃市場的份額還不能達到滴滴巔峰水平,并且要想借助這條道路,加速智能化、大數據發(fā)展,乃至將汽車升格為物聯網節(jié)點和智能終端,一汽的確需要繼續(xù)“加把勁”。滴滴作為國內最成功的打車巨頭,手里掌握的技術、數據和生態(tài)體系,確實對一汽有很好的賦能作用。
早先有業(yè)內人士猜想,中國自主品牌陣營在遠期可能出現“三英戰(zhàn)呂布”局面,吉利長安長城比亞迪等競奪三英席位,而最強的“呂布”很可能是來自跨界的新公司,滴滴有一定概率躋身這個位置?,F在看來,比亞迪倒是通過供應鏈、技術路線,提前一步完成了這個局面的雛形,盡管再往后可能又會形勢大改。
滴滴已經不能獨自成為“呂布”,但是如果加上一汽的資源呢?
從黃昏走向黎明
盡管周五滴滴美股大漲和一汽入股傳聞并無關聯,更應該是美股大盤整體向上的帶動,但一汽倘若真能入主滴滴,對后者的發(fā)展無疑總體屬于利好。畢竟,這兩年來滴滴多半是在陰云下徘徊。
除了“數據門”之外,去年第二和第三季度財報也是承壓頗多,對橙心投資的公允價值變動,直接導致滴滴去年第三季度出現208億元的凈投資虧損,使得該季度虧損額高達306億元。
整個滴滴的股價與市值,也出現大幅度跳水。較之巔峰期的16.40美元,當前股價僅為1.94美元,巔峰市值791億美元,眼下只有93.6億美元,縮水比例達到88.2%。
實際上,如果將滴滴以及阿里、美團等互聯網大廠的失范行為,放在更長的時間維度下觀察,并不顯得突兀。
“美洲金銀產地的發(fā)現,土著居民的被剿滅、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礦井,對東印度開始進行的征服和掠奪,非洲變成商業(yè)性地獵獲黑人的場所:這一切標志著資本主義生產時代的曙光?!瘪R克思曾這樣描述資本主義的發(fā)家。當代中國自然不會再重復那種路徑,但從粗放、無約束到高效、精細的發(fā)展周期,卻是必經之路。
在C次元看來,產業(yè)的發(fā)展歷程,都是效率和規(guī)范交替前進,空白-野蠻生長-行為失范、急劇膨脹-強力施壓、嚴格監(jiān)管-行為回歸正軌、再度追求發(fā)展效率。滴滴等互聯網大廠,此前的爆發(fā)式增長、違規(guī)操作,都是這種發(fā)展循環(huán)的一環(huán),現在逐步到了約束規(guī)范、重新釋放和追求效益的階段。
亞當·斯密明確提出,“從荒蠻時代上升到最富裕的社會只需具備三大要素”,其實產業(yè)的進步未嘗不也是和平、稅負(用宏觀稅率而非福布斯稅負痛苦指數來衡量)和宏觀之手操控三大要素推進。
我們此前在《“大廠黃昏”,看到一絲曙光》里指出,按照疫情后國家大力推動經濟復蘇態(tài)勢看,之前對一些互聯網公司的施壓,逐漸處于松緩中。接下來,“維護資本市場穩(wěn)定運行”、“避免系統性風險”和各種救助方案會成為主旋律。
事情都有雙重性,“監(jiān)管風暴”的“緊”和“松”其實都是一個目的:國家勢必以民生為最重,大廠所擔負的“百萬漕工所系”經濟支撐角色固然關鍵,但行為也必須加以規(guī)范才能保證社會的公平公正,一體兩面,應勢而動。
打擊大廠并不是國家的目的,規(guī)范缺失時期助長了部分公司野蠻生長和肆意膨脹的習慣,通過約束使之回到更為健康的軌道,有利于產業(yè)發(fā)展和民生進步,才是始終如一的出發(fā)點。
滴滴在內,整個中國互聯網行業(yè),以及含金量含水量不等的科技巨頭們,顯然是迎來了壓力緩解、局面打開的時刻。
而一汽無論有沒有穿白衣,在滴滴面前也儼然是一位值得期待的“騎士”。在地面上拉長騎士影子的,還是那一輪太陽。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