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 | 錢皓頻道,作者 | 田簫,編輯 | 安吉拉
一連串打得整個市場都措手不及的“巴掌”之后,中概股的“甜棗”來了。
據悉,為配合國家反壟斷政策的落地,阿里巴巴和騰訊終于握手言和,雙方考慮相互開放生態(tài)系統(tǒng),以便兩家業(yè)務能夠互聯互通。
兩大巨頭的“世紀聯姻”不僅將為行業(yè)帶來新的流動機會,讓用戶獲得操作體驗上的實質性便利,也將改變整個國內互聯網產業(yè)生態(tài)。更為重要的是,一旦破冰開始,阿里騰訊這兩大流量池的活水將急速涌入國內市場,身處于被反壟斷拉平的市場紅利之中,新的流量和競爭將進一步盤活國內經濟市場,國內資本市場的未來太值得賦予更多想象。?
即使該消息還未獲兩家企業(yè)官方證實,但市場已經立刻做出積極反應,7月14美股早盤中概股全面高開。而就在不久之前,滴滴、滿幫、Boss直聘等公司前腳剛赴美上市,后腳立刻接連遭受嚴格的網絡安全審查,一時間,不少企業(yè)都紛紛停下緊鑼密鼓的IPO計劃,中國企業(yè)的上市之路在跌宕起伏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
?一邊是驟然降溫的的赴美之路,一邊未來可期的國內市場,面對經濟環(huán)境的巨大不確定性,中企該如何“站隊”?縱觀2021上半年中企IPO情況,市場或許早已給出了答案。
33只新股,融資90.5億美元,新股數量增長106%,融資額增長213%,平均融資額增加50%。盡管中美雙方的監(jiān)管風暴早已風雨欲來,從大幅增長的數據上看,整個2021年上半年,中國企業(yè)還是在接二連三地涌進美股市場。
剛從疫情打擊中緩了口氣,又面臨著風險未卜的國際局勢,中企為何還是為了赴美上市擠破了頭?
從需求端看,中國龐大的消費市場正處于結構轉型期,各種細分賽道新興玩家層出不窮,資本的融資熱情也隨之水漲船高。
上半年中企赴美上市的企業(yè)中,融資額前五大新股多集中于消費零售和TMT行業(yè),如霧芯科技、圖森未來、涂鴉智能等企業(yè),無一不是對融資需求迫切的企業(yè)。對于本身就覬覦海外市場的互聯網巨頭而言,容量更大、流動更強的美國資本市場自然是最佳選擇。再加上國內新經濟行業(yè)在增長期多采取虧損換規(guī)模的“流量打法”,不少企業(yè)商業(yè)模式尚未成熟,盈利情況也不甚理想,無法滿足港股或A股更為嚴苛的上市條件,只能轉向投入美股懷抱。
從供給端看,各國政府為了刺激經濟猛打“強心劑”,大量資金涌進二級市場,既然“錢管夠”,又哪有不趁機“薅”一把羊毛的道理。
隨著全球經濟環(huán)境復蘇明顯,美國推出的一系列刺激經濟措施和長期維持的量化寬松政策,正向資本市場不斷注入流動性。美元的“大水漫灌”推動了人民幣計價資產在全球吸引力明顯增強,中概股由此成為成為海外資金新的引力場。
然而,赴美熱潮的背后卻是中概股在美股市場中越發(fā)尷尬的地位,上半年不少中企在美股市場都表現低迷,每日優(yōu)鮮、奈雪的茶等明星新股甚至首日破發(fā),美國投資者對中概股態(tài)度明顯謹慎起來。
外部原因在于,中概股的故事,美國投資者不愛聽了。此前,部分中企因財務數據不透明在美股市場接連
“暴雷”,導致美國投資者對中概股信任度下降,連鎖反應之下,中概股在美股市場中遭到了更苛刻的審視。
內部原因則在于,國內一二級市場估值倒掛趨勢明顯,不少IPO慘遭“見光死”。由于國內資本市場對新經濟模式的認可,加上由于前幾年大量資金涌入一級市場,不少企業(yè)在發(fā)展的早期階段就已經獲得大量風投,動輒爆炒出極高估值,在很多領域中國創(chuàng)業(yè)企業(yè)的估值水平遠高于國外同類的企業(yè)。越來越多的估值泡沫還在醞釀之中,二級市場上新股破發(fā)的“慘狀”必然屢見不鮮。
數據看似火爆,但赴美上市企業(yè)的激增,或許只是中企崛起大背景下的正?,F象。事實上,在中企赴美上市被迫“剎車”之前,中概股就已經掀起了回歸潮。
即使新股數量下降22%,但2021上半年香港新股融資總額還是上漲138%,這全要拜中企第二上市和不同股權架構新股上市所賜??焓挚萍?、京東物流、百度集團三大巨頭上半年回歸港股之后直接大幅推高港股融資規(guī)模,香港新股市場中96%的融資總額都來自于內地企業(yè)。
中概股回港熱潮的理由也十分清晰,首先是估值差異。長期以來,由于美股市場對中國公司不甚了解,中概股估值向來并不盡如人意。既然美國人不買帳了,那么回到更接近本土市場的港股,市場或許將給予企業(yè)更高的期待。其次是制度便利,隨著科創(chuàng)板股票正式納入滬港通,恒生指數成分股調整,簡化海外發(fā)行人在香港上市制度探索不斷推進,系列政策改革鋪平了中概股回港的道路,也釋放出了明顯的歡迎信號,使得中企自然樂得在動蕩的國際關系之中回港為自身“留好退路”。最后是大廠帶起來的聚集效應,百度、嗶哩嗶哩、攜程等互聯網巨頭先后回港起到了一定的帶頭作用,明顯的回歸紅利讓市場有目共睹,只需找準合適時期,中概股回流是大勢所趨。
除此之外,正處于高速發(fā)展期的國內資本市場也“硬氣”起來了。受惠于相關政策制度與經濟環(huán)境也逐步走向規(guī)范,投資熱度隨之年年攀升,選擇國內上市的企業(yè)越來越多。
2021上半年國內資本市場新股發(fā)行數量大幅增加109%,融資額上漲51%,100%的新股獲得超額認購100倍以上。在融資額排行上,上交所已經超越倫交所,成為全球第四大交易市場。
顯然,一大波企業(yè)和投資者正在跑步進場。國內資本市場自身也不斷跟隨風向進行自我調整,如上交所對行業(yè)信息披露加強規(guī)范,深交所主板與中小板合并等系列政策,都從本質上優(yōu)化了國內資本環(huán)境,進一步將市場推到舉棋不定的投資人和嗷嗷待哺的企業(yè)跟前。
據報道,Keep、喜馬拉雅、零氪科技等公司近期都取消了赴美IPO的計劃,網絡安全審查風暴仍在繼續(xù),海外上市就此將跌入冰點?實則不然。監(jiān)管風暴之后,中企赴美上市之路必然將更加謹慎,但中美金融脫鉤顯然很不現實,赴美上市的熱度長期看來并不一定大幅降低。
首先,并不是所有中概股都能滿足回歸要求。對于已在美國上市的中企而言,回歸港股或A股的條件都十分嚴格,退市或二次上市的資金支出不說,光是時間成本都讓不少中企耗不起。即使選擇了二次上市,也不意味著完全退出美股,中概股仍會在美股市場中占據一定分量。其次,對于有出海需求的中企而言,成熟的海外金融市場無法白白放棄,在確保合規(guī)的情況下,中企赴美上市不會停擺。
必須要承認的是,美股市場仍然是目前最成熟、最開放、監(jiān)管力度最大的資本市場,對所有企業(yè)都有著無可替代的吸引力。環(huán)球時報也明確表態(tài),推動中國企業(yè)進行國際合作,讓企業(yè)從國際、國內兩個市場進行資源配置,中國政府從來沒有禁止過。在中國經濟發(fā)展的新階段,互聯網社會帶來的國家安全問題值得格外重視,但絕不會從根本上改變中企出海的方向與道路。
對國內市場而言此次監(jiān)管風暴勢必將倒逼內地與香港資本市場的聯姻越來越緊密,兩地將攜手成為國際資本市場上一片新的熱土。一方面,港股仍然是中國企業(yè)出海融資的最佳跳板在暫未停歇的風暴之中,港交所或將“漁翁得利”。A股對上市企業(yè)的資質要求嚴格程度超過港交所,若為規(guī)避風險而不得不在A股和港股二選一的情況下,港交所是中企上市的最佳目的地。另一方面,內地與香港資本市場不斷經歷多樣改善并逐步調整布局互聯互通的兩地市場形成新的生態(tài)圈之后,會否成為新的資本“聚寶盆”?這樣的未來值得想象。隨著科創(chuàng)板股被納入滬深通股票范圍,兩地市場投資渠道逐步打通,對內地資本市場而言,其新股發(fā)行數量或將迎來進一步增長,內地股市自身體量將得到大幅提升,對香港資本市場而言,港股市場的投資吸引力得到提升,其投資生態(tài)也將日趨完善。無論如何,兩地在對接國際金融市場上,都將得到新的突破發(fā)展。
創(chuàng)業(yè)者敲響鐘聲,股東、員工身價翻倍上升,這樣的場景對任何一家企業(yè)而言,都是夢寐以求的終極目標。目前來看,中企轉向擁抱“內循環(huán)”是大勢所趨,但無論如何,中企在國際市場中的崛起之勢有目共睹,波瀾壯闊的資本市場之中,一艘艘大船必然將繼續(xù)迎難前行。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信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App
2022-09-14 鈦媒體 App發(fā)布了 《星巴克加碼中國市場,未來三年要新增開3000家門店|鈦快訊》的文章
2022-08-11 鈦媒體 App發(fā)布了 《白云山麾下公司虛抬藥價“把戲”,被拆穿了》的文章
2022-07-06 鈦媒體 App發(fā)布了 《為了幫00后卷王找到工作,簡歷修改師們拼了》的文章
2022-07-06 鈦媒體 App發(fā)布了 《威尼斯向游客收“進城費”,國內城市如何借鑒?》的文章
2022-03-25 鈦媒體 App發(fā)布了 《蔚來2021年財報發(fā)布:年營收361億元,整車毛利率達到20.1%》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