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這是一個很詭異的新聞。“女博士被騙85萬 稱泡實驗室10年不看朋友圈”(1月15日《廣州日報》)。周一上班一大早,門戶網(wǎng)站、社交網(wǎng)絡,到處都可見這條熱聞刷屏。
當然這不是說新聞事件本身,有多么曲折離奇,匪夷所思,超乎想象。反而它之所以能成為新聞,倒主要是因為不夠新。騙局不高明也不新穎,就是多年前最套路的電信詐騙:偽裝公檢法等公職特別是司法人員,謊稱你是涉嫌洗錢等金融犯罪的嫌疑人或受害人,發(fā)個偽造的甚至錯漏百出的調查令或拘捕令。
如果你第一反應,是看到“司法鮮章”就蒙圈暈菜,有問必答,有求必應,一詐即中,一擊必殺。那后面的,基本可以連事先準備好的各種套路模板劇本都省了。讓干啥干啥,比親生的還聽話,有些純真得可愛的老頭老太,因太過殷勤配合,搞得騙子最后手足無措,騙無可騙甚至差點崩潰的都不在少數(shù)。
如果把電信詐騙,也視為創(chuàng)意度、技術力和產品線,都不斷升級進化衍生豐富的互聯(lián)網(wǎng)產品,那這種簡單的需高度互動主動配合式簡單的電話遙控詐騙,相比現(xiàn)在真?zhèn)螔叽a、木馬鏈接等“千里之外取你錢財”的防不勝防黑科技N.0版本,只能是和重金求子、酒托婚托等一起算作前網(wǎng)絡時代心理攻防式遠古騙術。
換言之,都是前人玩剩下的濫大街玩意兒,新聞曝光度,套路普及度和線下識破率奇高,成功率畸低。只要有基本新聞閱歷和社會經歷,都不會上當,聽筒傳出蹩腳普通話宣讀拘捕令時,就可當騷擾電話掛了,也就沒后文了。
所以,這個新聞詭異點就在這,不該成功的低幼版騙術,竟在移動互聯(lián)時代離奇成功,且斬獲頗豐,白撿近百萬;接著則是更強烈反差對比:騙術低幼入門級,而受騙者從職業(yè)看應屬高學歷高收入高智商的所謂三高人群。女博士被小騙子誆,高知被低幼耍得團團轉,這是看點;而博士一句“泡在實驗室10年從不看朋友圈”更是瞬間刷屏。
這也是最諷刺之處:一句不刷朋友圈,如今刷爆朋友圈。瘋狂“刷屏”之勢里,或正含此種騙術能否立腳的根本。“大家也別攻擊她,可惡的是騙子,不是被騙的人?!边@是一轉載的門戶后被點贊近兩萬的跟帖之首。詐騙案,不先指責詐騙犯,反先貼心呼吁別嘲諷受害者,本就夠詭異。
不怪大家如此謹小慎微,怕傷了受害者感情。就如從輿情判斷,特別點明“女博士”似也有“女司機”之意。先呼吁別群嘲,這個預設前提,也是將之作為需特殊保護的人群單獨列出的。司法方面對電信詐騙的層層加碼,以及持續(xù)發(fā)力,這自不待言。數(shù)字時代的個人信息保護,至少也當提到和財產保護的同等力度,也不用贅述。
這里單說說個體防騙綜合質素的自我提升努力。輕佻一句可憐人的可恨處,自然解恨,卻不解決問題。在一些極端傳播事件中,有評論敏銳點出過“新聞易感”的概念,專指那些感動點和興趣點極低,大事小情,風吹草動都能輕易感動激動,甚至被激怒,易被誘導又輕易健忘。這種易感人群,是某些網(wǎng)絡失控甚至暴力的“人肉”和“鍵盤”主力。
之所以一點就著,一碰就炸,表面是情緒化作祟,深層是不會獨立思考也缺乏足夠見識的結果。而被騙博士,則是另一種極端,非但不易感易受,甚至完全資訊絕緣,還主動擁抱這種信息孤島狀態(tài),視一切外在訊息內容外聯(lián)媒介手段都是對本職工作的無謂干擾和延誤。不能說易感和絕緣,哪一種對社會或對自身更有害,但顯然都是非自然非健康狀態(tài)。
理論上也是如此,很難想象當今時代,特別還是作為高校科研等高知人群,主動選擇屏蔽外界訊息,將新聞在內的最新社會化信息當作不必要的接受負擔。個體選擇無可厚非,但作為職業(yè)人社會人,長期如此生存,或也是單位和家庭的部分失職。
長期信息真空下的生活,并非有益也非僅止于破財小災,騙錢或真要算不幸中萬幸。盲信盲從,不正是信息饑渴的表現(xiàn)?平時不吃飽,長期營養(yǎng)不良,關鍵時刻人家喂啥,你都將喪失辨識能力甚至意愿,只會甘之若飴,甚至如截圖中受害人還對著施害者千恩萬謝。這圖景光是想想都非常危險,讓人心驚后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