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媒體報道,做科研工作的女博士饒源(化名)遭遇詐騙。五天內被騙85萬元。騙子的手段并不高明,“角色扮演”官方機構,并以配合調查的名義讓其匯款。按照饒源(化名)講述的過程,2017年1月6日。她接到一個自稱是經偵民警的電話,表示饒源在北京開的一張銀行卡涉嫌洗錢,涉及金額128萬元,要她向警方說明情況。此后,自稱是“北京市公安局”和“北京市人民檢察院”的人陸續(xù)和她通話。這些假冒的公檢法人員要求饒源籌集128萬元,打入所謂的“國家賬戶”,待查明真相后返還。饒源信以為真,連續(xù)5天匯款85萬元,等到2017年1月11日再也聯(lián)系不上對方時,她才發(fā)覺受騙。
另外,從媒體方面獲知,饒源(化名)29歲博士畢業(yè),也是入選2017年博士后創(chuàng)新人才支持計劃中的三百人之一,可以說是優(yōu)秀青年科技創(chuàng)新人才的代表。這種情況下,媒體輿論便陷入兩種困境。一方面痛斥騙子的可惡行徑。另一方面感嘆,如此的高知的女博士怎么就能被騙呢?
如饒源(化名)所說,她這10年來都“泡在實驗室”,生活圈子有限,她對“新聞八卦”沒有興趣,她的微信朋友圈功能是關閉的。而曾經驚動全國的“徐玉玉”電信詐騙案,她更是從來沒有聽說過。這樣的事實面前,著實讓人感到幾分驚詫??勺犯康?,“泡在實驗室”到底是不是被騙的“原罪”,這大概在邏輯上也講不通。
一個女博士被騙85萬,之所以能成為爆炸性新聞,大概是因為社會對于女博士的社會期待較高而導致的結果,由此也形成一種認知上的反差性情緒??蓪嶋H上,一個人的“社會經驗多與少”,常識判斷“強與弱”,和自身的學歷并沒有必然關系。當然,從社會的實踐層面來看。只能說,女博士的社會認知能力,比常人的社會認知能力有客觀的優(yōu)勢(思維和學識層面)。
但是,如果一個人單憑有優(yōu)勢,還不能決定其最終的命運。有認知優(yōu)勢而不去發(fā)揮或者實踐,從效果上而言,等同于沒有優(yōu)勢。所以,很多人只是感嘆優(yōu)勢的存在而惋惜。至于女博士的社會經驗而言,如若不參與生活的實踐,只泡在實驗室,大抵生活的能力或許還不如普通人。
這也就是人們?yōu)楹慰傉f“百無一用是書生”,可實際上真的如此嗎?我一向認為,這是一種偏見。就如通過“女博士被騙”來證明“女博士”不如常人的認知能力一樣荒誕。坦白而言,不管是女博士的求學經歷還是其工作生涯,這只應該算是其人生中的一部分,而非其生活的全部。她自己不看新聞,不社交,自然就會導致圈子狹小,信息閉塞。但這些也并不能成為她被騙喊冤的理由,某種意義上反而算是一種恥辱。
很多時候,看到很多高知女性“被剩下”,外人來總以為她們的“要求高”,“條件多”,可實際上,當她們說出的要求和條件很普通時,人們才“恍然大悟”。原來“被剩下”不是太現(xiàn)實,是因為她們一心向高知,卻忘記本能的存在和生活的終極意義。
說到底,求學也好,工作也罷,最終目的是要讓人成為更好的人,讓人更會安排和應對自己的生活。而非“為求學而求學”,“為工作而工作”。只是,在我們的生活中,類似的“生活棄兒”著實不少,女博士饒源(化名)就算典型的例子。
雖然,從求學經歷上而言,著實出類拔萃,可面對社會環(huán)境中的艱險和欺詐時,她卻成為“弱勢群體”中的一員。而這種尷尬困境的形成,除卻她自身的問題以外,也與整個社會的教育觀念密不可分。這也就是為何很多孩子,都高中畢業(yè)還不會自己洗衣服,甚至一頓簡單的飯菜也不會做,這在西方社會中,幾乎是難以想象。
類似這樣的孩子,一旦失去父母或陷入困境,連自己的基本生活都搞不定。既然教育是希望人更強大,可如果一個人在受教育的過程中,連生活都不會自理,連基本常識都不去了解,最終也只能被學業(yè)奴役,工作壓死。
所以,對于被騙的女博士饒源(化名)而言,說出自己十年如一日“泡在實驗室”,只能說是自己不會組織自己的人生。講真,女博士也有很多,科學家也有很多,這些人中,生活達人大有人在。畢竟,除卻學習和工作以外,人還是要生活的,而生活本生就需要面對陌生和未知,這種時候基本的常識判斷都沒有,大抵也就難以將生活組織順當。
說到底,女博士被騙85萬的新聞中,核心不是被騙,更不是85萬,而是人們對于一個高知女性沒有生活常識的驚詫和失望。當然,不管是反思“徐玉玉”也好,還是反思女博士饒源(化名)也罷,都在表明人們開始追問教育的終極目的,而非為“讀書而讀書”,“為工作而工作”,最終成為生活的“奴隸和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