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人做決定,都非常草率。投資人也不例外,在我剛入行的時候,向公司推了不少很一般的案子。除了以前所說的,看案子的時候,需要把一個人,一個項目剖析清楚,還有幾個方面需要注意的。
1、只做價值觀的判斷
很多大企業(yè)招人時,會提到一條原則,“需要律師,而不是法官”。我雖然大概知道這句話的意思,但是沒有多大的體會,直到最近才意識到。律師是受過嚴格、專業(yè)訓練的人,他們有自己的分析和判斷事物的邏輯,而法官更多是價值觀的判斷。
比如說向日本開戰(zhàn),有的人很激動,尼瑪,都盼了多少年了,就等著這一刻;有的人就很擔心,因為戰(zhàn)爭而家破人亡;也有的人覺得無關要緊,打就打唄,大不了我們全家移民。
對待同樣一件事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態(tài)度,觀點。這是沒有門檻的,是個正常的人都可以發(fā)表自己的觀點。而大多數人的言論沒有經過自我意識的檢驗,順著自己的想法就去做了。
但是投資不能這樣——不可以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我們身上有信托責任,草率地做決策,投資的項目的成功率會極低,經濟損失是我們受到的最直接的懲罰。我們對一件事情,不能先把價值判斷帶進來,用僅剩的一點理性,去論證事先設定的結論。而是要先分析,把客觀呈現出來了,再下結論,做選擇。
2、相信權威
如果我們自己對一個項目沒有判斷能力,可以找業(yè)內的人看,和業(yè)內最專業(yè)的機構一起投。坐便車可以給我們帶來不少機會,降低投資的風險和選擇的成本。但是如果不加辯別,全面接受,很有可能掉坑里去。
所以,在我們利用這條原理的時候,需要多找?guī)准覚嗤臋C構看看,彌補單一的視角,規(guī)避可能涉及到的立場和利益相關的問題,同時需要我們有基本的分析能力,對人、商業(yè)邏輯,業(yè)務模式等方面的把握。
3、迷信經驗
我曾經非常關注文娛,但是后來隨著自己把更多精力放在機器人領域,看文娛的案子比較少,對這個領域就陌生了。有一次,有個同行和我談論起這個領域,他問我對網絡大電影的看法,我的觀點是不看好,并且找了一大堆理由說服他和自己。后面他說,你的觀點,我去年很認同,但是今年有些變化了。
的確,我也承認一個行業(yè)變化得太快了,如果自己沒有時刻接觸這個行業(yè)的案子,對于一些新的方向,不可以斷言不行。不能因為前面積累的經驗成為了自己的負擔。
一個投資人有開放的心態(tài),不單單是指多交朋友,還指不要帶著先入為主的偏見,去衡量新事物,不能用已知衡量未知,要不自己的路肯定會越走越窄,再者要敢于承認錯誤。
我們所有的決策,都是基于不完備的信息,和人不是純理性的前提之下,誰能保證自己一定正確?所以,需要敢于承認錯誤,及時糾正錯誤。在這一點上,我最佩服索羅斯。
4、沖動是魔鬼
我總結了一些自己以前推薦的案子,很多當時都覺得挺不錯的,但是等過了一段時間再看,好像就覺得很一般了。所以,如果一個案子不是有人搶著投的,建議先放一放,等自己冷靜下來了,再看看是不是覺得這個案子好。
其外,對于一個剛剛進入的領域,因為看到的案子數量太少,可能這個項目有些點打動了自己,但是放在整個行業(yè)的競爭態(tài)勢來看,能跑出來的機會并不大。所以,如果這個項目是自己進入到這個行業(yè)接觸到的前機構案子,也不妨先放一放,當自己接觸多了幾個同類型的案子,再考慮投不投。
還有就是受到外部環(huán)境的影響:1)其他機構都投了同類似的案子;2)很多媒體在鼓吹這個方向,真是大熱門??;3)幾個機構同時在搶一個案子。
真的不要有僥幸的心理,因為我們都是局中人。大多數投失敗的案子,都是因為盲目跟風,草率決策。投資,需要有獨立的判斷,而不是因為其他人投了,自己就跟著投。
本文為投稿文章,作者陳慶森,海朋資本高級投資經理,關注教育、消費升級、文娛領域。轉載請注明鏈接及出處。
您也可以關注我們的官方微信公眾號(ID:ctoutiao),給您更多好看的內容。